浙江女院士逆行武汉,72天战疫日记里的家国大爱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武汉,在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陷入至暗时刻时,一位来自浙江的女院士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星夜驰援,她不是网红专家,却用72天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她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实验室里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让我们揭开这位低调女科学家鲜为人知的战疫故事。

请战书上的红手印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国家卫健委紧急组建抗疫专家组,在杭州某重点实验室里,58岁的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化名)院士正在显微镜前观察病毒样本,当接到征调通知时,她只说了三个字:"我去吧。"

助手们后来回忆,李院士当时刚做完腰椎手术不到两个月,医生叮嘱她必须静养,但她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时,手没有一丝颤抖。"我是研究呼吸道传染病的,这时候不去,一辈子良心不安。"登机前,她悄悄在行李箱里塞了三盒止痛片。

实验室里的"病毒猎手"

抵达武汉金银潭医院后,李兰团队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病毒样本积压如山,检测设备严重不足,P3实验室防护物资紧缺,大年初二凌晨,她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发现关键试剂即将耗尽,当即决定:"用我们带来的浙江方案!"

这个后来被称为"浙武联检"的技术,将核酸检测时间从6小时压缩到90分钟,团队连续工作38小时后,首批500份检测报告如期交付,当地医生看着报告单上"浙江检测"的印章红了眼眶:"这是救命的数据啊!"

防护服里的院士

在武汉的72天里,李兰有51天睡在办公室折叠床上,最紧张时,她同时负责7个重症病区的会诊,有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深夜的ICU走廊,穿着防护服的她踮脚查看监护仪,背后写着"浙江李院士"五个字,护士长说:"她总把N95让给年轻医生,自己戴医用外科口罩进污染区。"

2月14日情人节,团队收到浙江寄来的物资箱,除了医疗用品,还有李院士丈夫偷偷塞的纸条:"老伴,给你带了西湖藕粉,记得用温水冲。"这位平时严肃的女科学家,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湿了眼眶。

科学家的温度

在研制抗体检测试剂盒时,李兰坚持加入"家庭聚集性感染预警模块",这个后来被世卫组织采纳的设计,源自她查房时的发现:有个10岁女孩无症状,但全家7口相继确诊。"早一分钟发现隐性传播链,就能少十个家庭破碎。"

3月8日妇女节,她收到武汉患者手绘的贺卡,上面画着穿防护服的她和盛开的樱花,当天记者会上,有媒体问及女性科研人员的压力,她淡然一笑:"在病毒面前,只有战士,不分性别。"

樱花树下的告别

4月8日解封当天,李兰悄悄去了最初接诊的社区医院,在院子里的樱花树下,她深深鞠躬,回杭航班上,空乘人员发现她一直望着舷窗外的云层——后来才知道,那天是她母亲去世三周年祭日。

她的团队仍在杭州进行病毒变异研究,办公室墙上挂着武汉患者寄来的照片,背面写着:"您说等疫情结束要好好看看黄鹤楼,下次来,我当导游。"

后记:何为院士?

在古希腊语中,"院士"原意是"行走在真理道路上的人",这位浙江女院士用72天证明:真正的学者,不仅在实验室追寻真理,更会在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她袖口的试剂渍、防护服里的汗水、行李箱中的止痛药,构成了中国抗疫史诗中最动人的注脚。

当我们在未来某天摘下口罩自由呼吸时,请记得:这份平凡的美好,始于无数个如她这般,在至暗时刻高举火把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