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坚守与担当—北京村书记电话背后的故事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基层工作者挺身而出,用他们的坚守与担当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而在北京的一个小村庄里,村书记的电话成了村民们心中的“定心丸”,这个电话不仅连接着村民与外界的信息,更承载着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与使命。

疫情初期的紧张与应对

疫情爆发初期,北京作为首都,面临着巨大的防控压力,尽管村庄地处偏远,但村书记李书记深知,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松懈,他第一时间召集村干部开会,制定了详细的防控方案,从村口设卡到逐户排查,从宣传防疫知识到组织消毒工作,每一项任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随着疫情的蔓延,村民们的恐慌情绪逐渐加剧,有人担心物资短缺,有人害怕感染,甚至有人开始囤积生活用品,面对这种情况,李书记意识到,仅仅依靠村干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让村民了解真实情况,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他决定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开,作为村民的“疫情热线”。

电话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李书记,我家孩子发烧了,怎么办?”
“李书记,村里的菜还能供应吗?”
“李书记,我听说隔壁村有人感染了,是真的吗?”

自从电话公开后,李书记的手机几乎成了“热线”,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他都会耐心接听每一个电话,解答村民的疑问,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于村民的求助,他总是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有一次,一位独居老人打电话说家里的药快吃完了,李书记立刻联系村医,亲自将药送到老人家中。

除了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李书记还通过电话向村民传递最新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政策,他每天都会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动态,并将重要信息整理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话或微信群告知村民,他的声音成了村民们最信任的声音,他的电话成了村民们最依赖的“桥梁”。

电话背后的艰辛与坚守

这份责任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李书记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不仅要处理村里的日常事务,还要随时接听村民的电话,他刚躺下休息,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为了不影响家人,他干脆搬到了村委会的办公室,将一张简易床铺当成了临时的“家”。

有一次,李书记因为连续几天熬夜接电话,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妻子心疼地劝他休息一天,但他摇摇头说:“现在是关键时期,我不能让村民找不到我。”就这样,他一边喝着润喉糖浆,一边继续接听电话,直到嗓子稍微好转。

电话背后的温暖与感动

尽管工作繁重,但李书记从未抱怨过,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和村书记,这是我的责任,只要村民平安,再苦再累也值得。”他的付出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感激,许多村民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协助村干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村里的年轻人还自发组织起来,为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

有一次,一位村民打电话给李书记,哽咽着说:“李书记,谢谢您!要不是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原来,这位村民的孩子因疫情滞留在外地,无法回家,李书记得知后,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帮助孩子顺利返乡,村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李书记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电话背后的思考与启示

疫情是一场大考,考验的不仅是国家的治理能力,更是基层干部的担当与智慧,李书记的电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联系方式,更是一种责任与信任的象征,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至上”,什么是“守土有责”。

在这场疫情中,像李书记这样的基层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让我们的生活得以正常运转,他们的坚守与担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和学习。

疫情终将过去,但李书记的电话却永远留在了村民的记忆中,它不仅是疫情防控的“热线”,更是连接干群关系的“纽带”,通过这个电话,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的初心与使命,也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让我们向所有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工作者致敬!正是他们的坚守与担当,才让我们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与力量,愿疫情早日结束,愿我们的生活重回正轨,愿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