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京大学现在能进吗?”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2021年那个特殊的年份里,却承载了远超字面意义的复杂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物理空间准入的询问,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精神、校园管理以及公共空间属性的深层思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境之下。
对于校外人士——无论是心向往之的游客、渴望感受学术氛围的考生家长,还是希望重返母校怀抱的校友——答案在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是明确而统一的:不能随意进入,彼时,新冠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常态化疫情防控仍是全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中国几乎所有高校,包括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都实行了严格的校园管理措施,昔日可以自由穿行的大学校门,被一道无形的“健康防线”所取代,访客通常需要经过繁琐的预约流程,由校内师生或部门发起申请,核验健康码、行程码,并满足当时的各项防疫规定,方可入内,这道门禁,将大学的象牙塔特质在物理层面推向了极致,它成了一片被精心保护的“孤岛”,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校内数万名师生的健康安全与教学科研秩序的稳定。
这道门禁对于校内师生及有公务往来的人员而言,则是另一番景象,凭借校园卡、工作证或有效的预约凭证,他们可以相对顺畅地进出,对于他们,“2021年的南京大学能进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校园内的生活仍在继续:教室里回荡着教授的讲课声,图书馆里坐满了埋头苦读的学子,运动场上跃动着青春的身影,只是,这种“能进”是以牺牲部分开放性为代价的,大学与社会之间那道曾经模糊而富有弹性的边界,在特殊时期被清晰地勾勒并加固了。
“2021年南京大学现在能进吗”这个问题,精准地戳中了时代的一个痛点:在保障安全与维持开放之间,大学应如何权衡?大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其“开放性”是完成这些使命的重要基石,开放的校园,意味着思想与文化的自由流动,意味着学术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直接对接,也意味着大学精神对公众的无声浸润,当疫情的非常态管理措施,使得“非请莫入”成为一种常态时,我们不禁要反思,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功能?那些原本可能因一次偶然的校园漫步而点燃求知欲的少年,那些希望在校史馆中追寻历史足迹的市民,都被暂时地隔绝在外。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种严格管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才,保障师生的健康与安全,是履行这一任务的前提,在巨大的公共卫生挑战面前,采取审慎乃至保守的管控策略,是对生命负责的体现,2021年的南京大学,正是在这种两难境地中,努力寻找着最佳的平衡点,它通过加强线上资源开放、举办云端讲座等方式,试图弥补实体空间封闭带来的遗憾,维系着与社会的精神连接。
回望2021年,关于南京大学能否进入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记录了我们在全球性危机下的应对策略与价值取舍,那道校门,不仅是物理的屏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安全、秩序、开放、自由等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织,随着社会步入后疫情时代,大学的门禁管理已逐步放宽,但其留下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更好地守护大学作为“思想高地”与“公共花园”的双重属性?
在2021年那个特定的历史坐标上,对于大多数人,进入南京大学并非易事,但这段经历提醒我们,大学的“围墙”不应是永恒的,它应在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社会敞开,因为一所真正伟大的大学,其精神与影响力,终究要跨越任何有形或无形的边界,滋养更广阔的土地。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changshikepu/1567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2021年的南京大学,一道门禁与一座象牙塔的变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重庆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新增感染者数量持续下降,社会面传播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通报,过去一周内,全市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大部分区域已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疫情数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