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寒冬,我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旅程——从南京前往哈尔滨,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那时,新冠疫情仍在肆虐,防疫政策严格,我从南京到哈尔滨的旅途,最终以14天的集中隔离告终,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隔离背后的无奈、孤独与反思,也让我对生命和自由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的初冬,寒意渐浓,我因工作调动不得不前往哈尔滨,临行前,我仔细查阅了防疫要求: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行程卡无异常……一切准备就绪,我登上了飞往哈尔滨的航班,机舱里,乘客们戴着口罩,眼神中透着一丝警惕,空乘人员反复提醒大家保持距离,整个飞行过程安静得有些压抑,窗外,云层翻滚,仿佛预示着前方的不确定性。
抵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时,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机场的防疫检查比想象中更严格:排队、测温、核验信息,每一步都耗时良久,工作人员全副武装,防护服下的身影显得疲惫却坚定,轮到我的时候,一位年轻志愿者轻声说:“从南京来的?可能需要隔离。”我的心一沉,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句话时,还是涌起一阵无力感。
果然,由于南京当时被列为中风险地区,我被要求前往指定的隔离点进行14天集中隔离,大巴车缓缓驶出机场,穿过哈尔滨的街道,窗外,冰雪覆盖的索菲亚教堂和中央大街在暮色中静静矗立,这座我曾向往的“冰城”,此刻却显得遥远而陌生,车内,同行的隔离者们沉默不语,偶尔有人叹息,气氛凝重。
隔离点是一家改造后的酒店,房间整洁但简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电视,以及一扇不能打开的窗户——这就是我未来两周的全部世界,第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隔离带来的孤独感如潮水般涌来:不能随意出门,不能与人面对面交流,甚至连呼吸新鲜空气都成了一种奢侈,手机成了唯一的慰藉,家人的视频通话让我稍感温暖,但挂断后,房间又恢复死寂。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逐渐适应了隔离生活,每天早晨,医护人员会敲门测量体温,送来三餐,食物简单却营养均衡,但我总想起南京的鸭血粉丝汤和哈尔滨的红肠,味觉上的缺失仿佛成了自由的隐喻,为了打发时间,我开始读书、写日记、做室内运动,一本《百年孤独》让我沉浸其中,马尔克斯笔下的隔离与孤独,竟与我的现实如此契合,我意识到,隔离不仅是身体的禁锢,更是心灵的考验。
在隔离的第七天,哈尔滨下了一场大雪,透过窗户,我看到雪花纷飞,世界一片洁白,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南京的梧桐叶落,南北两地的风景在脑海中交织,隔离让我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却给了我思考的空间:疫情之下,无数人像我一样,在隔离中度过日夜,医护人员的奉献、志愿者的奔波、普通人的坚守……这些画面让我动容,隔离不是惩罚,而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保护。
隔离的最后几天,我的心境变得平和,我开始规划解禁后的生活:去中央大街漫步,尝一尝地道的锅包肉,见见久违的朋友,隔离结束时,我拿着解除隔离证明,走出酒店大门,阳光洒在雪地上,刺眼却温暖,我深吸一口气,寒冷的空气涌入肺腑,仿佛重生一般。
回首这段从南京到哈尔滨的隔离之旅,它不仅是1400公里的地理距离,更是一段内心的成长,隔离让我学会了珍惜平凡的自由,理解了牺牲与担当的意义,疫情渐远,但那段记忆依然深刻,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谈起这场大流行时,我会轻声说:“我曾从南京到哈尔滨,隔离过14天。”而那扇不能打开的窗户,终将成为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cshidaquan/1559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冬日归途,从南京到哈尔滨的隔离日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一种新型病毒疫情的出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科学家和卫生机构的迅速响应,有关这一病毒的信息逐渐明朗,但同时也提醒我们,病毒变异和传播的威胁始终存在,本文将深入探讨最近出现的新病毒疫情,分析其特点、传播情况以及全球应对措施,旨在为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