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疲情,资源诅咒下的精神倦怠与文明韧性

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疫情”二字,而是另一种更为深层的“疲情”——一种因长期承受资源型经济转型阵痛、历史包袱沉重、发展动力不足而弥漫于三晋大地的集体性精神倦怠,这种“疲情”,既是地理的,也是经济的,更是文化与心理的,它如黄土高...

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疫情”二字,而是另一种更为深层的“疲情”——一种因长期承受资源型经济转型阵痛、历史包袱沉重、发展动力不足而弥漫于三晋大地的集体性精神倦怠,这种“疲情”,既是地理的,也是经济的,更是文化与心理的,它如黄土高原上的沟壑,纵横交错,刻印在这片古老土地的肌理深处。

山西的疲情,资源诅咒下的精神倦怠与文明韧性

山西的“疲”,首先是一种资源型经济的结构性疲惫。“一煤独大”的发展模式,曾带来短暂的繁荣,却也埋下了长期的隐患,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与环保压力增大,传统支柱产业风光不再,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挑起大梁,这种青黄不接的转型阵痛,直接反映在经济增长数据、财政压力与就业机会上,无数依附于煤炭产业链的个体与家庭,如同矿井深处逐渐稀薄的氧气,感受着生存空间的挤压与前路的迷茫,这是一种发展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失速之疲”,是身体在时代巨变中感受到的沉重引力。

更深层次的,是山西背负的“历史之疲”,这片土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承载着过于厚重的历史积淀,地上文物占全国的70%以上,如同一个巨大的、露天的历史博物馆,辉煌的过往既是荣耀,也成了沉重的负担,每一座古建、每一处遗址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却也仿佛在消耗着走向未来的能量,这种文化的“超载”,使得山西在现代化进程中步履蹒跚,时常陷入保护与开发、守成与创新的两难困境,如同一位背负着传世家当的老人,既不能舍弃传承,又难以轻装前行,疲惫感油然而生。

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则加剧了这种“疲情”,山西表里山河,地形闭塞,虽在历史上成就了其独特的战略地位,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却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开放的障碍。“山石”的围困,不仅是地理的,更是心理的,长期形成的相对内向的文化心态,在面对外部世界的飞速变化时,容易产生一种无力感与疏离感,一种“跟不上节奏”的焦虑与疲惫。

山西的“疲情”叙事,绝非只有悲情与无奈,在这片土地上,坚韧是与疲惫共生的品格,数千年的文明史,无数次的天灾人祸、战乱变迁,塑造了山西人特有的坚韧与耐力,如同那在干旱黄土高原上顽强生长的枣树,根系深扎,耐得住贫瘠,经得起风霜,这种坚韧,体现在面对经济困境时的默默坚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体现在“晋商精神”中蕴含的诚信、开拓与务实,虽历经风雨,却未曾断绝。

当前,山西正处于破除“资源诅咒”、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摆脱“疲情”,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扶持、产业的转型,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心态革新与精神重塑,它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从沉重的“包袱”转化为创新的“资本”;需要打破地理与心理的围城,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需要在疲惫中唤醒深植于三晋大地的文明韧性——那种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而愈发厚重的生命力。

山西的“疲情”,是古老文明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阵痛与迷茫,也是其积蓄力量、酝酿新生的必经阶段,当这片土地能够坦然面对自身的疲惫,并从中汲取变革的力量时,表里山河必将焕发出超越资源兴衰、穿越历史周期的崭新气象,那时,山西的“疲情”将不再是沉重的叹息,而化为文明韧性最深刻的证明。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kepujiehuo/15223.html

(30)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admin
    admin 2025年10月11日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 admin
    admin 2025年10月11日

    希望本篇文章《山西的疲情,资源诅咒下的精神倦怠与文明韧性》能对你有所帮助!

  • admin
    admin 2025年10月11日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 admin
    admin 2025年10月11日

    本文概览: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在全球暴发以来,已成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关于“2018年疫情是否开始”的疑问,实际上源于对新冠病毒起源和传播时间线的误解,本文将从科学研究和权威数据出发,梳理疫情的真实时间线,并解释为何201...

联系我们

邮件:88888@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