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各大城市迅速构建起数字化防疫体系,作为江苏省会、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南京依托“智慧城市”基础,推出了一系列健康管理二维码,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电子通行证”,这些看似简单的二维码,背后是科技赋能公共卫生的实践,也承载着千万南京人的共同记忆。
主要二维码类型及功能
疫情期间,南京市民最常接触的是以下三类二维码:
-
“苏康码”—— 区域健康的“标准色”
作为江苏省统一的健康申报系统,“苏康码”通过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人员风险,市民需每日填报体温、行程轨迹等信息,系统根据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颜色状态:绿码可自由通行,黄码需居家观察,红码则需集中隔离,在南京地铁站、商场入口,工作人员反复提醒“请出示苏康码”的场景,成为城市防疫的典型画面。 -
“行程卡”—— 轨迹透明的“追踪器”
由工信部推出,通过基站信号精准记录用户14天内行程,若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卡片将显示星号标记,南京在2021年禄口机场疫情处置中,依托行程卡快速锁定风险人群,为流调工作提供关键支撑,有市民调侃:“它比我自己更清楚去过哪里。” -
“场所码”—— 精准防控的“定位仪”
南京各区推行属地化场所码,市民进入菜场、药店等特定场所需单独扫码登记,例如鼓楼区“宁归来”码、秦淮区“凤凰码”等,既实现人员流动可追溯,又减轻了集中核验压力,新街口某商超保安表示:“扫一下只要3秒,但万一有疫情,能第一时间找到密接者。”
扫码背后的技术逻辑与社会意义
这些二维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数据链闭环”:
- 信息采集端: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对接政务数据库;
- 分析中枢: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实时处理千万级信息;
- 执行终端:社区网格员根据码色变化采取对应措施。
2021年7月禄口机场疫情期间,全市3天内完成900万人次核酸筛查,苏康码系统及时将检测结果与码色关联,避免“一刀切”封控,有学者指出,这种“精准滴灌”模式既保障了防疫效率,又最大限度维护了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特殊群体的关怀与挑战
面对老年人、儿童等数字弱势群体,南京推出人性化替代方案:
- 社区为老人制作便携式“纸质苏康码”挂牌;
- 学校统一代学生申领并打印彩色健康码;
- 地铁站设置“无码通道”,凭身份证手动登记。
秦淮区八旬老人王大爷说:“一开始觉得麻烦,后来志愿者手把手教会了,现在买菜亮码比掏零钱还快。”这些细节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温度。
从“扫码”到“无码”: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随着防控常态化,南京率先探索“码”的转型升级:2022年推出“一码通”服务,将健康码、医保电子凭证、公交乘车码等功能整合,目前全市98%的公共场所已实现“一码通行”,平均每人每日扫码次数从疫情高峰期的8.6次降至2.3次。
有社会观察者认为,南京的实践体现了三重价值:
- 技术理性:用算法模型替代人工判断,提升公共安全精度;
- 公民自觉:扫码从强制要求转化为社会契约,构建集体责任意识;
- 城市韧性:通过危机倒逼数字化治理能力升级。
当南京梧桐叶又一次飘落,回望这段特殊的岁月,那些闪烁在手机屏幕上的二维码,已不仅是防疫工具,更成为城市记忆的符号,它们记录着医务人员的彻夜坚守、志愿者在风雨中的指引、市民排队时保持的默契距离……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所写:“每扫一次码,就像对这座城市说‘你好,我还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些小小的方块图案,用科技的温度守护着金陵古城的烟火人间。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shenghuobaike/1566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一码当先,守护金陵—疫情期间南京的扫码生活纪实》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无疑是21世纪以来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对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疫情究竟从何时开始,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和争议,本文将从科学、历史和全球视角,探讨疫情的开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