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冬,当寒潮席卷中原大地时,郑州大学校园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期末考试临近,而新一轮疫情却突然袭来,教室里的翻书声与手机里闪烁的疫情通报交织成特殊时期的交响曲,对于数千名南宁籍学子而言,回家的路突然变得遥远而曲折——一边是封控中的校园,一边是1600公里外家乡不断调整的防疫政策,这场跨越千里的归途,成为观察中国疫情治理的微观窗口。
围城之内:郑州学子的两难抉择
11月初,郑州多所高校出现确诊病例,校园转入封闭管理,图书馆座无虚席的盛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宿舍网课和分时段取餐,土木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小陆在日记里写道:“窗外银杏叶正黄,而我们像被困在琥珀里的昆虫。”
南宁家长群的未读消息数量激增。“孩子独自在疫区怎么办”“春运还能回家吗”成为最热话题,这种家庭焦虑与学子忧患的共振,凸显了疫情下非同寻常的社会联结,许多学生开始同时准备两套方案:既要应对线上考试,又要密切关注家乡防疫政策的变化。
政策迷宫:南宁防疫的温度与精度
11月15日,南宁疾控中心发布《致在外学子的一封信》,承诺“全力保障学子安全返乡”,同时详细列出申报流程:提前48小时通过“智慧防疫”小程序报备,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实施“落地检”和“三天三检”,这份长达2000字的通知在南宁籍学生群中广泛传播,被细心标注出关键信息。
政策执行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令人印象深刻,青秀区某社区工作人员黄姐告诉记者:“我们为每位返乡学生建立专属档案,从他们离开学校那刻就开始跟踪行程。”这种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化运作,既确保了防疫安全,又让归途游子感受到家乡的温度。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并非一成不变,12月初根据疫情发展,南宁及时调整隔离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实行“居家健康监测”,取代集中隔离,这种动态调整的防疫策略,展现了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与民生需求间的平衡智慧。
归途纪实:1600公里的防疫接力
12月20日,郑州东站开辟学生专用通道,小陆和同学们在辅导员组织下集体乘车,他描述道:“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接力赛,学校送我们到车站,铁路部门保障途中安全,家乡在终点站迎接。”
这趟G字头列车成为移动的隔离区,学生们自觉减少饮食,全程佩戴口罩,乘务员小王注意到:“这些孩子特别配合防疫,还会互相提醒消毒。”列车驶过湘江时,小陆在朋友圈写道:“每座桥梁都是回家的里程碑。”
抵达南宁东站后,防疫人员举着牌子引导分流。“南宁欢迎你”的标语下,是严谨的检测程序:扫码核验、核酸采样、专车转运,环环相扣。这套无缝衔接的闭环管理系统,成为许多学子难忘的返乡记忆。
守望相助:非常时期的情感共同体
在这场特殊的返乡潮中,涌现出无数温暖瞬间,南宁市民自发组织“爱心车队”,免费接送符合条件的学生;房东们主动为居家监测的学生减免租金;还有企业为贫困学子提供隔离期生活补助。
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社会心理层面,心理学教授李敏观察发现:“疫情重塑了代际关系,许多父母第一次真正理解子女的独立需求,而年轻人也更珍视家庭支持。”这种危机中强化的社会纽带,或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宝贵遗产。
反思与启示:应急管理的现代化之路
郑州大学生南宁返乡的经历,为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一,跨区域协作需要更标准化流程,避免各地政策差异造成的困惑;其二,数字化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如何让健康码互认、数据共享更顺畅成为关键课题;其三,人文关怀应成为应急管理的核心要素,这既关乎政策温度,也影响执行效果。
正如一位南宁疾控官员所言:“我们防控的是病毒,不是人。”这句话道破了现代防疫的本质——在科学防控与保障公民权利间寻求最大公约数。
寒冬终将过去,这些年轻学子的返乡故事将成为时代记忆的一部分,当小陆终于吃上母亲做的老友粉时,他感慨道:“这段特别经历教会我们,困难时期更需要相互理解与支持。”或许,这就是中国抗疫历程中最动人的注脚——在任何艰难时刻,回家的路永远值得守护,而一个文明社会的温度,正体现在它如何对待每一个归家的游子。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zlan/122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跨越千里的归途,疫情下郑州大学生的南宁返乡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烟台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月15日,烟台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期以来疫情防控情况进行通报。从2月28日起,截至3月15日中午12时,烟台市累计发现本土确诊病例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例,涉及莱阳、芝罘、蓬莱、开发区4个区市。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