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冬的沈阳,寒风凛冽中夹杂着一丝紧张,随着本土新冠疫情的反复,这座东北重镇再次成为抗疫焦点,而在这座城市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特殊寒假”,他们的归途,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段关于责任、成长与希望的独特记忆。
紧急疏散:归途中的有序与温情
11月初,沈阳多所高校陆续出现密接案例,校园防控压力骤增,当地政府与高校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分批次离校,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连夜安排核酸检测,为学生开具离校证明,并协调铁路部门加开专列,一名大三学生在车站感慨:“凌晨三点辅导员还在群里统计车次信息,学校包车送站,这种‘被守护’的感觉让人安心。”
返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地区对沈阳旅居史学生采取集中隔离政策,有学生辗转多个交通枢纽才顺利到家,一名医学院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穿上防护服那一刻,突然理解了‘守望相助’的分量。”
留守校园:另一种坚守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踏上归途,部分中高风险地区学生、国际学生及科研项目组员选择了留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300余名留守学生组建了临时班级,提供心理辅导和物资保障,化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王同学坦言:“实验数据不能中断,在实验室过年也是一种历练。”
高校食堂里,单人单桌的用餐秩序、每日体温监测、定期的物资配送,构成了留守学生的日常,他们用行动诠释着“隔离不隔爱”——有学生自发组织线上读书会,有人成为社区志愿者,还有人为抗疫人员子女提供免费课业辅导。
云端续课:教育韧性的考验
随着寒假提前,教学计划被迫调整,多数高校将期末考试移至线上,实践类课程改为虚拟仿真或延期开展,中国医科大学开发了“临床技能VR考核系统”,沈阳师范大学则推出“艺术创作云展厅”。
线上教学的挑战依然存在:偏远地区学生面临网络波动,实验课程效果打折扣,毕业生担忧论文进度……对此,各高校通过流量补贴、邮寄学习资料等方式尽力弥补,一名辅导员说:“疫情像一堂公开课,教会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因时而变’。”
疫情下的青年群像:焦虑与成长并存
这个特殊寒假,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复杂心态,就业压力与学业不确定性加剧焦虑——2022届毕业生李同学表示:“秋招被迫中断,担心错过黄金求职期。”更多人在困境中实现精神成长,沈阳理工大学发起的“朋辈心理互助计划”吸引了上千名学生参与,大二学生刘欣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的支撑。”
反思与启示:构建更坚韧的校园生态
沈阳疫情中的寒假,暴露出高校应急体系仍需完善:如何平衡防疫与人文关怀?如何建立更科学的异地协作机制?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但值得肯定的是,从精准流调到闭环转运,从线上教学到心理干预,中国高校正展现出强大的组织韧性。
正如一名教育学者所言:“疫情是试金石,它让青年一代提前理解了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的交织,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珍贵的‘成人礼’。”
寒冬终将过去,而疫情中淬炼的勇气与智慧,已悄然融入这些年轻生命的底色,当春天的脚步再次响起,这些经历过特殊寒假的学子,或许会以更从容的姿态,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zlan/122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沈阳疫情下的特殊寒假,大学生们的归途与坚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烟台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月15日,烟台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期以来疫情防控情况进行通报。从2月28日起,截至3月15日中午12时,烟台市累计发现本土确诊病例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例,涉及莱阳、芝罘、蓬莱、开发区4个区市。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