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见证了多家大型商场的相继关闭,从老牌百货到新兴购物中心,这股“关闭潮”不仅引发了市民的集体回忆与感慨,更折射出城市商业生态的深刻变革,究其原因,电商冲击、消费习惯变迁、商业体量过剩以及疫情余波等多重因素交织,共同催生了这一现象,福州的商场关闭,并非孤立的商业事件,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它预示着传统零售业必须直面转型的阵痛,并探寻新的生存之道。
电商的崛起是导致福州商场关闭的核心因素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线上购物以其便捷性、多样性和价格优势,迅速侵蚀了实体商业的市场份额,据统计,2022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30%,福州作为福建省会,市民的消费习惯自然随之转向线上,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通过手机APP完成日常采购,从生鲜杂货到高端服饰,无不涵盖,这使得传统商场的人流量大幅下滑,许多商家面临租金高、客流少的困境,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福州某老牌商场在2021年关闭时,其负责人坦言:“电商平台的低价促销和即时配送服务,让实体店难以竞争。”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销售额上,更动摇了商场作为社交和休闲中心的传统定位。
福州的商业体量过剩加剧了市场竞争,导致部分商场被迫关闭,在过去十年的城市化浪潮中,福州大力发展商业地产,新建了众多购物中心,如仓山万达广场、东二环泰禾广场等,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格局,商业面积的快速增长并未匹配人口和消费力的同步提升,据福州市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市人均商业面积已超过1.5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消费增长率却逐年放缓,这种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商场之间陷入同质化竞争,许多项目缺乏特色,仅靠促销活动吸引顾客,难以形成长期黏性,资源向头部商场集中,而位置偏远或运营不善的商场则被淘汰,福州某郊区商场在开业仅三年后便宣告关闭,其空置率高达70%,成为城市商业泡沫的典型例证。
消费习惯的变迁和疫情余波进一步放大了商场的困境,后疫情时代,福州市民更注重健康和安全,线下聚集性消费受到抑制,消费观念也从“物质追求”转向“体验至上”,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购物,而是期望商场提供餐饮、娱乐、文化等多元化服务,许多传统商场未能及时调整业态,仍以零售为主,缺乏创新体验,福州一家历史悠久的百货商场,在关闭前曾尝试引入网红餐厅和儿童乐园,但因转型迟缓而收效甚微,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和成本上升,也让商场运营雪上加霜,2020年至2022年间,福州多家商场因租金减免政策而收入锐减,部分小型商户撤离,形成恶性循环。
福州商场的关闭潮并非全然消极,它也催生了城市商业生态的自我更新,一些商场通过转型为社区商业中心、文化创意园区或数字化体验空间,找到了新生机,福州某关闭商场被改造为“文创集市”,融合本土工艺和美食,吸引了年轻游客;另一家则引入智慧零售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提升服务效率,这些案例表明,传统商场必须从“卖商品”转向“卖体验”,并加强与本地文化的融合,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闽都资源,商场若能结合三坊七巷等景点,打造特色旅游商业,或许能开辟新蓝海。
福州商场关闭潮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未来,城市商业规划需更注重精细化和差异化,避免盲目扩建;商场运营者则应拥抱数字化,强化体验经济,以应对消费变革,对福州市民而言,这些关闭的商场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它们的转型将重塑福州的城市肌理,只有通过创新与适应,才能在这场商业洗牌中涅槃重生,迎来更加活力的商业未来。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zlan/1303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福州商场关闭潮,城市商业生态的转型阵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烟台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月15日,烟台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期以来疫情防控情况进行通报。从2月28日起,截至3月15日中午12时,烟台市累计发现本土确诊病例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例,涉及莱阳、芝罘、蓬莱、开发区4个区市。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