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各行各业造成了深远影响,作为河南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其商业地产同样经历了严峻考验,在疫情防控、消费萎缩等多重压力下,郑州部分商场因客流锐减、运营成本高企而陷入困境,甚至最终倒闭,本文将深入探讨疫情下郑州商业格局的变化,聚焦那些在风暴中倒下的商场,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反思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疫情下的郑州商业环境概览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商业活力一直位居中部地区前列,据郑州市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79亿元,同比增长9.5%,2020年疫情爆发后,郑州多次采取封控措施,导致商业活动几近停滞,2020年第一季度,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5.2%,商场客流量锐减60%以上,尽管政府推出了消费券等刺激政策,但零售业的复苏依然缓慢,线上消费的崛起进一步分流了线下商场的份额,许多传统商场面临“空铺潮”和租金收入下滑的双重打击。
疫情中倒下的郑州商场案例剖析
在疫情冲击下,郑州多个商场因资金链断裂或长期亏损而关闭,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
郑州大商新玛特(金博大店)
作为郑州老牌高端商场,大商新玛特金博大店曾是人气地标,但疫情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2020年初,该商场因长期客流不足宣布闭店调整,公开资料显示,其2020年销售额同比下降40%,租金收入无法覆盖运营成本,尽管尝试转型为奥特莱斯模式,但最终在2021年正式关闭,这反映了传统百货在疫情下的脆弱性——依赖线下体验和高昂固定成本,使其难以应对突发危机。 -
郑州丹尼斯七天地(部分区域)
丹尼斯作为河南本土零售巨头,其“七天地”项目曾是郑州商业的亮点,但疫情期间,丹尼斯七天地的小型零售区域和餐饮区出现大规模撤柜,据媒体报道,2020年至2022年,其客流量减少50%以上,多家国际品牌撤出,尽管未完全倒闭,但部分区域的关停凸显了大型综合体在疫情中的运营困境:过度依赖人群聚集业态,如影院和餐饮,而这些恰恰是防疫限制的重点对象。 -
郑州华润万象城(部分品牌撤出)
万象城作为高端购物中心,在疫情中虽未整体倒闭,但多家入驻品牌因销售下滑而关闭,2021年,其内部的多家餐饮和时尚零售店宣布停业,业内人士分析,万象城的困境源于疫情对高端消费的抑制——消费者更倾向于必需品支出,而非奢侈品,这体现了疫情对细分市场的差异化冲击。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过度依赖线下客流、业态单一化,以及缺乏数字化转型,大商新玛特在闭店前未能有效发展线上渠道,导致在封控期间收入归零,相比之下,一些成功转型的商场(如正弘城)通过直播电商和社群营销维持了运营。
商场倒闭背后的深层原因
疫情虽是导火索,但商场倒闭的根源在于结构性弱点,郑州商业地产供应过剩问题突出,截至2022年,郑州人均商业面积达1.5平方米,远超国际警戒线(0.8-1.0平方米),同质化竞争激烈,疫情加剧了这种供需失衡,导致弱势商场被淘汰,运营模式滞后,许多倒闭商场仍以传统租赁为主,缺乏体验式业态(如文创、亲子),无法吸引年轻消费者,资金链脆弱,中小型商场在疫情中难以获得贷款支持,最终因租金拖欠和员工成本而破产。
影响与反思:郑州商业的未来之路
商场倒闭对郑州经济产生了连锁反应:失业率上升(据估算,仅大商新玛特闭店就影响超500个岗位)、商业生态失衡,以及城市形象受损,危机也催生了转型机遇,郑州政府已推动商业复苏计划,如2022年出台的《郑州市商业提质升级行动方案》,鼓励商场向数字化、社区化转型,新田360广场通过引入智慧零售和夜经济业态,实现了逆势增长。
郑州商场需从疫情中汲取教训:一是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社群电商以抵御风险;二是优化业态布局,增加健康、文化等抗周期元素;三是推动政策支持,如租金减免和消费刺激,只有如此,才能在城市复苏中重焕活力。
疫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郑州商业的韧性不足与转型紧迫性,大商新玛特等商场的倒下,不仅是疫情下的悲剧,更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警示,在后疫情时代,郑州需以创新破局,方能书写商业新篇章,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言:“风暴过后,幸存者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郑州的商业未来,正系于此。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zlan/1315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疫情冲击下的郑州商业图景,哪些商场在风暴中倒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烟台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月15日,烟台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期以来疫情防控情况进行通报。从2月28日起,截至3月15日中午12时,烟台市累计发现本土确诊病例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例,涉及莱阳、芝罘、蓬莱、开发区4个区市。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