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医学界,张伯礼院士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不仅是天津医科大学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位里程碑式的领军者,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赤诚的家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科研、教学、临床乃至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生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扎根天医,铸就学术基石
张伯礼与天津医科大学(及其前身天津医学院)的渊源,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他早年在此求学和工作,这片医学沃土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医学功底,尽管后来他的研究重心更多地转向中医药领域,但他始终未曾割舍与母校的紧密联系,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和天津医科大学的双聘院士,他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致力于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促进两种医学体系的融会贯通,在天津医科大学的学术氛围滋养下,他深刻认识到,现代医学的精准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优势互补,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这种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为他日后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院士的核心贡献,在于他数十年来对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的不懈推动,他坚信,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必须与时俱进,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释其原理,提升其疗效和标准,他带领团队,将心血倾注于方剂学、中药药理和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
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在“组分中药”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传统中药方剂成分复杂,作用机制难以明晰,这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瓶颈,张伯礼高瞻远瞩,提出并实践了“组分中药”的研究策略,即通过现代技术分离和明确中药的有效组分群,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成分清晰、质量可控、机理明确、疗效稳定的现代中药,这一思路,如同为传统中药装上了“导航系统”,极大地提升了中药的研发水平和国际认可度,他主持研发的多个现代中药新药成功上市,惠及了无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证明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
临危受命,抗疫战场显担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临危受命,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在危急关头,他展现了国医大家的胆识与担当,他第一时间提出,中医药应早期介入、全程参与疫情防控,并推动建立了以中医药为主的“江夏方舱医院”。
在武汉,他不顾高龄和疲惫,深入隔离病区,望闻问切,制定中医诊疗方案,他根据武汉疫情特点,总结出中医证候特征,指导全国中医药抗疫工作,基于临床实践,他牵头研制的“宣肺败毒方”等有效方药,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症状、阻止轻症转重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方案”亮点,由于过度劳累,他胆囊旧疾复发,不得不接受手术,但术后仅两天,他又重新投入工作,他笑称“把胆留在武汉,从此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这句朴实的话语,饱含着一位老医者对人民的无限深情与责任,他在抗疫中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崇高敬意,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教书育人,传承岐黄薪火
作为一名教育家,张伯礼深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他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无论是本科生基础课还是博士生研讨班,他都倾囊相授,诲人不倦,他常对学生说:“医者,要有仁心,更要有仁术。”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科学精神,他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甘为人梯,提携后学,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领域的优秀科研和临床人才,他们如今已成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将岐黄薪火代代相传。
从天津医科大学的求学之路到引领中医药创新的学术高峰,从宁静的实验室到武汉抗疫的生死战场,张伯礼院士始终以一颗“济世为民”的初心,践行着一名医者和科学家的使命,他是传统医学的守望者,也是现代科技的拥抱者;他是严谨求实的学者,也是心怀大爱的勇士,他以毕生的奋斗,书写了一位“人民英雄”的时代篇章,也为天津医科大学的精神谱系增添了璀璨的一笔,张伯礼院士的榜样力量,将继续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医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守护人类健康福祉而不懈奋斗。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zlan/1508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天津医科大学张伯礼,大医精诚,济世为民的时代楷模》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烟台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月15日,烟台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期以来疫情防控情况进行通报。从2月28日起,截至3月15日中午12时,烟台市累计发现本土确诊病例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例,涉及莱阳、芝罘、蓬莱、开发区4个区市。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