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每当人们谈论这场灾难时,总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疫情病毒叫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涉及科学命名规则、国际政治博弈、公众认知以及文化敏感性等多重维度,病毒的正式名称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而它引起的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科学命名:为什么是SARS-CoV-2?
病毒的命名并非随意而为,而是遵循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制定的科学规则,冠状病毒家族庞大,包括SARS病毒、MERS病毒等,新病毒因其基因序列与2003年的SARS病毒高度相似,被归类为“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变种,故得名SARS-CoV-2,这一名称强调其科学属性,避免地域或人群的污名化。“SARS”一词容易引发公众恐慌,因为2003年的SARS疫情曾造成全球性创伤,这也反映出科学命名与公众感知之间的差距——专业术语虽准确,却可能缺乏传播的亲和力。
疾病命名:COVID-19的由来
与病毒名称不同,疾病的命名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2020年2月,WHO宣布将新疾病命名为“COVID-19”,CO”代表冠状病毒(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19”指疫情暴发的年份2019,这一命名遵循了WHO2015年发布的指南,要求避免使用地名、动物名或人群名称,以防止歧视和污名化,此前“西班牙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名称曾导致对特定地区的偏见,COVID-19的命名体现了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人文关怀,旨在促进团结与合作。
俗称与污名化:一场命名之争
尽管官方名称已定,但疫情初期,俗称如“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仍在某些语境中流传,这类名称带有强烈的地域标签,不仅引发外交争议,还导致了针对亚裔的歧视和暴力事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强调:“病毒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命名的政治化揭示了全球抗疫中的深层矛盾——科学问题如何被意识形态裹挟,甚至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中国病毒”言论,一度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这也提醒我们,名称不仅是符号,更承载着权力、记忆和社会情绪。
历史视角:命名的演变与教训
回顾历史,疾病的命名常与社会语境交织,14世纪的“黑死病”得名于患者皮肤黑斑,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因西班牙媒体率先报道而命名(尽管起源并非西班牙),这些名称都留下了历史伤痕,此次疫情中,WHO迅速制定中立名称,可视为人类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但另一方面,民间俗称(如“冠状病毒”)的流行也显示,公众更倾向于简洁、易记的名称,这提示科学传播需平衡专业性与普及性。
命名背后的全球合作
病毒的命名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全球治理的试金石,从SARS-CoV-2到COVID-19,名称的统一促进了各国科研、疫苗开发和数据共享,如果没有标准命名,医疗系统可能陷入混乱,疫情应对效率将大打折扣,命名之争也暴露了全球合作的脆弱性——当国家利益与科学共识冲突时,名称可能成为政治工具,面对新发传染病,国际社会需进一步强化命名机制的权威性和包容性。
名称之外,更需理性与共情
疫情病毒叫什么?答案或许不止一个,从实验室中的SARS-CoV-2,到医疗文件中的COVID-19,再到日常对话中的“新冠疫情”,每个名称都映射不同的视角,重要的是,我们应超越名称之争,关注病毒本身的防治与人类共同的命运,命名是起点而非终点,它提醒我们: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处,理性与共情才是抗疫的真正武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亿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ebzy.cn/zlan/295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疫情病毒叫什么?从命名看全球抗疫的科学与人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建网]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烟台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月15日,烟台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期以来疫情防控情况进行通报。从2月28日起,截至3月15日中午12时,烟台市累计发现本土确诊病例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例,涉及莱阳、芝罘、蓬莱、开发区4个区市。莱...